上海亚马逊产品建模

电商设计师 南京高淳东坝: 田野又闻耘田歌 山歌唱出新天地

电商设计师 南京高淳东坝: 田野又闻耘田歌 山歌唱出新天地

“铜锣无棒不开音(哎)电商设计师,山歌无姐造不成(啰);姐在家中织绫罗(哎),郎在田中耘稻棵(啰)……”赤日炎炎,禾苗青青,在南京市高淳区东坝街道沛桥新村,蓝天白云下,田野上飞出劳动的歌声,久违的耘田山歌唱出农家曾经的夏忙景象。

山歌一曲诉艰辛

“我们唱的耘田歌,顾名思义就是在耘田除草时唱的劳动歌。”在东坝街道沛桥新村,今年71岁的孔庆刚既是种田的“老把式”,也是村民们眼中的“山歌王”,他的一曲耘田山歌,勾起了大家对往昔生活的回忆。

“六月伏天除棵草,寒冬腊月吃个饱。”流传在高淳地区的农谚,道出了稻田除草的重要性。孔庆刚介绍,以前农业生产条件落后,中耕除草全靠人力,传统的除草办法是耘耥和拔除,水稻一般要耘田三次,“俗话说‘耘得早,不出草’‘稻耘三遍谷满仓’,这是‘没有办法的办法’。”

装修

“昼出耘田夜绩麻,村庄儿女各当家。”中耕除草次数多、用工多、劳动强度大。“除了耘田三次,还要‘抓田’一次,‘抓田’就是跪在田里抓草,这可以说是最苦最累的农活了。那时候天不亮就下田,在烂泥污水中劳作,太阳一出来又热又闷,四周的蚊虫围着叮咬,尤其是蚂蟥,防不胜防,每次‘抓田’,身上总是遍体鳞伤。”说起艰辛的田间劳作,孔庆刚依然历历在目。耘田山歌也如是唱道:“风吹(呦)杨柳(哎),绿(哎)沉沉,吹醒了世上(那)种田郎;一粒(呦)粮食(哎),一(哎)滴汗,劳动的果实(那)最珍贵。”

耘田歌里稻谷香电商设计师

高淳自古就有“出门山歌进门戏”的说法,这是对高淳人爱唱山歌最形象的概括。“过去农村没有电视机、电风扇,晚上男女老少都集中到打谷场上乘凉,为活跃气氛,增加点乐趣,老一辈就唱山歌,大家听得多了,你来一句他来一句,人人都会哼唱几句。”儿时的孔庆刚因家庭困难,只读了四年书,但他爱学习,而且记性好、悟性高,在耳濡目染中学到了“一肚子”山歌,从此乐此不疲,一直坚持到现在。

“呵,山歌好唱(哎),那就口难开(哎);呵,大米饭好吃(哎),那就秧难栽(哎)。”在长期的耕作劳动中,勤劳朴素的高淳人民创造了淳朴的劳动歌曲。“耘田有耘田歌,栽秧有栽秧歌,连看牛也有看牛歌……为什么要唱山歌,因为以前的生产劳动都是‘人海战’,非常辛苦,也比较单调,唱山歌是为了解解乏、提提神,以苦作乐,上海亚马逊产品建模激发大家的劳动热情,提高劳动效率。”孔庆刚说道。

六月生产三伏天,农村个个忙耘田。耘田的传统工具有两种,一种叫“乌头”,一种叫“站刨”,“乌头”形状如耙子,分前、中、后三档,每档都有四把小弯刀,用作除草。孔庆刚介绍,“乌头”安装上长柄,耘田时推拉前进,既能清除杂草,又能松根、活土,改善秧苗生长环境,“用我们的说法,就是给稻棵梳梳头、挠挠痒、活动筋骨,它们舒服了,丰收就有希望了。”

“我头顶凉帽(哎),身穿(啦)棕(哎),扛支乌头(呀),到田中(哎);我山歌不唱(哎),忘煞(啦)多(哎),黄秧不撒(呀),不发棵(哎)。”乌头耥耥,山歌唱唱。耘田山歌来自田野,传唱乡间,散发出泥土的芬芳,唱出劳动之美、奋斗之力。

山歌之变看振兴

高淳人爱唱山歌由来已久,唐代大诗人李白在《游丹阳湖》诗中写道:“少女棹轻舟,歌声逐流水。”生动描绘出湖上欢歌场景。

山歌是民歌的一支,高淳是一块盛产民歌的沃土。千百年来,在高淳民歌的长河里,翻腾出田歌、牧歌、送春、劳动号子等一朵朵挥洒激情的浪花,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、乡愁里。2009年,高淳民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民歌,劳动赞歌,非遗之歌,它有新的“身份”,不断被发现、被关注、被传播。今年五月份,高淳民歌首次走进国家大剧院,孔庆刚等几位农民山歌手登台献艺,《春歌头》《打麦调》《车水号子》……一首首高淳传统经典民歌曲目唱响国家大舞台,引起轰动。“我种田种了一辈子,唱山歌唱了一辈子,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能登上国家级舞台,这是我一辈子的荣耀!”说起民歌北京行,孔庆刚至今仍感慨连连。

从田间地头唱到广阔天地,民歌之变折射出时代之变。“现在都是机械化种田,再也不用耘田了,无人植保机分分秒秒搞定,‘面朝黄土背朝天’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。”乡村的变化翻天覆地,山歌更好唱了,唱出了新气象。“山歌好唱唱不尽,我把农村唱你听:种田全程机械化,坐在家中有钱拿;家家门前垃圾清,条条马路铺沥青……”这几年,孔庆刚还自编了一批山歌新唱词,歌颂身边新变化。“乡村迎来全面振兴,山歌越唱越自信,我要一直唱下去。”他高兴地说道。

通讯员:韦东宁、陶立齐电商设计师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